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医学工程“破界”创新:按下健康保障“快进键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通过在镜头前行走,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躺在扫描床上,智能CT机即可自动完成精准检测;通过与机器人沟通,助力高功能自闭症的早期筛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健康需求变得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医学报交叉口”成果从实验室进入临床,为医疗医疗器械的变革按下了“快进键”。智能“新”技术为医疗提供了新助手。如何更科学、更科学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标准化?在北京协和医院,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病人面对镜头,往回走在两个标记点之间来回3次,机器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其中包括步宽、步高、转速等运动学参数。 “对于复查患者,医生往往只是根据主观感受评估病情变化,现在检查报告与一个月前对比,病情进展一目了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朱宜成说。这一突破得益于中科院软件所提供的深度视觉捕捉、AI算法等技术支持。为此,一系列神经疾病预警和辅助诊断产品已一一落地。目前,已获得7个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500多家医疗机构中部署。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以科技为动力,创新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设备国产、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和行走、最新统计帮助3万名帕金森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根据国家药监局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5项,同比增长87%。 “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医疗设备将走向智能化、普及化,未来家庭检测、远程评估等场景将逐渐普及。”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田峰表示。需要“导航”才能破解打破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的障碍。业内人士认为,医工融合仍面临综合人才缺乏、跨领域合作深度不够等挑战。尤其是产业链流通不畅通。对于大专院校和研究型医院来说,滴滴队主要集中在切入领域的探索,市场化思维还不够;在企业层面,技术研发团队往往缺乏对真实临床应用情况的洞察,临床推广存在瓶颈;在转化层面,高端创新产品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 “医疗器械发展必须遵循医工结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主力军。”侯彦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理事长表示,随着医疗与工程融合深度不断拓展,“产学研用”创新协同将产生更多新成果。为打通临床需求、科研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链条,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于2020年耗资成立了北京中科睿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搭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目前公司已与近百家医院达成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十多个细分产品管线。越来越多的医院、高校、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跨学科合作模式,加速成果转化和临床推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盟下属联盟与福州大学合作组建“胸外科人工智能影像智能研发中心”,构建集大规模语言模型与医学想象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同开发“大型模型医疗健康管理”等政策“保驾护航”,智米健康卫士网“感谢这款设备救了我的父亲!”一名89岁的老年患者因吸入大量烟雾出现呼吸困难。使用弹性正压振荡通气呼吸机后,当天排出含有黑色粉尘的粘液40余毫升,危象缓解。这款呼吸机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王天成团队与北京航天长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将解决临床痛点。传统呼吸机“通气容易,祛痰难”的弊端。王天成介绍,在北京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产品研发得到了科研路径、知识产权布局、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并于今年4月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国家药监局出台相关措施,在优化监管、加快审批等方面“畅通”高端创新医疗器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释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积极信号;国家医保局设立医药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加州服务价格项目推动“人造心脏”、脑机接口等医疗创新从临床试验到大规模应用……多种政策和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创新成果“多产”、“有用”。
上一篇:如何破除“钓鱼” 下一篇:没有了